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信息来源:通才教育   发布时间:2018/6/28 11:46:10   阅读:4504次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学科高度交叉综合,通才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我国高校现阶段应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充分培养学生专才能力的前提下,竭力挖掘其通才的能力和素质,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交融,有机结合。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也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1 通才与专才 
  一般认为,通才是指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在某一确定专业方向上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专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应付自如,但其能力和创造力往往受限于本专业。而通才则由于其知识技能广博,覆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可以胜任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 
  事实上,所谓的通才和专才,其涵义是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知识倍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显然无法成就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的“通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一个人很难熟练掌握多个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在现代信息社会也很少有完全只懂某一科知识而对其他科目一无所知的专才。因此更深入一层看,通才更多地是“通”概括性较大的基础理论,“通”普遍性较大的一般能力,“通”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其在本专业领域能驾轻就熟,像专才一样熟练地工作,而在其他方向上,又可以凭其基础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相应的工作。 
  2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才教育包括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前者是非功利性的“做人”之教,后者为功利性的“治事”之教。而狭义的通才教育则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保证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教育,扩宽专业面,力求做到博和专相统一,以培养知识面和职业面宽广的专门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拥有广博的知识,如我们所熟知的达芬奇、爱迪生等就是通才的典型代表。因此这种通才教育注重知识的广博,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这也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专才教育则强调某一学科的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专门人才。专才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上世纪中期开始,由于我国经济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基础技术分工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我国的许多综合型大学因此被分解为单科院校以培养专门科技人才适应这种社会需求,把专才教育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纯粹的专才教育显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学习对其将来就业或者事业发展有帮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希望员工上岗后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迅速掌握工作要领,人才效益能得到快速而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该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与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其知识面较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各学科又开始高度交叉综合,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正日益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纯粹的专才显然又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总干事纳伊曼所说“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种一旦他们的专业在地球上消失后,他们就成为没有用的人。”因此,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有涉猎各类学科知识技能,并且具有高尚情操和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我国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大力推行通才教育。如上所述,通才教育自然是好的,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通才教育。众所周知,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当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高等学校的生源。高等教育的质量先天地受基础教育质量的制约。目前我国城乡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岗位的大多是专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才”,并且家长文化层次普遍偏低,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都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即便是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由于生活、学习的环境单一,来自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知识面窄。相比之下,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在综合素质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农村孩子又相对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这些矛盾意味着刚入校的大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面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一味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对所有学生进行通才教育。而应该在刚入学时有专门的老师专注于发现和挖掘每一位新生的好奇性、好胜心和可塑性。到高年级时再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以专才教育为主导,对可塑性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通才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其个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力。 
  总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高校应使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专才能力的前提下,竭力挖掘其通才的能力和素质,孤立的所谓通才教育或者专才教育都不符合我国国情,无法充分发挥高校职能。 
 
 
   
数字校园    俯瞰工商     VPN登陆    图书馆藏    内部综合信息网    电子校报    人才招聘    校园文化    党务公开    教学成果     农工党山西工商学院委员会
 
 

Copyright 山西工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龙城校区:太原市坞城南路99号 北格校区:太原市北格镇紫云路36号
全国咨询电话:0351-7965790  7965795  7965792  2933798
(晋)ICP备05005595号  晋公网安备140105020506 46号